今天是:
设为首页  |  信息查询
 首页  学院概况  党务思政  教学科研  专业介绍  师资队伍  下载专区  信息查询 

通知公告:

· 关于2017年上半年教职工申请困难补助的通知         · 关于公务交通费报销细则的重要通知   
站内搜索:
首页
 首页 
 学院概况 
 党务思政 
 教学科研 
 专业介绍 
 师资队伍 
 学科建设 
 信息查询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新闻>>正文
刘运峰教授谈天津历史文化及其传播
2017-11-10 16:21  

11月3日,南开大学文学院传播学系刘运峰教授为我校泸州市城乡建设职工中等专业学校中文系2017级新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天津历史文化及其传播”的讲座。刘教授对天津文化的起源、历史传承、近现代新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对天津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独到见解。

刘教授从“刻板印象”理论对天津文化传承、传播的影响入手,认为固定、概括而笼统的认知态度源于信息不对称,因而具有简单化、一致性与片面性问题。影视作品《四世同堂》中“市井小人”般的天津人形象,对天津文化的传播具有消极影响。刘教授指出,刻板印象虽然简化了认知过程,节省了时间,但对天津文化这类乡土气息浓厚的传统文化来说,更易妨碍大众客观评价的形成,进而产生偏见与歧视。

刘教授用“风云激荡”来形容天津六百余年的文化发展。天津是近代中国社会改革创新的起点,文化呈现形式丰富多元。刘教授将天津文化分为三个层次:俗文化、洋文化与雅文化。作为近代中国开放较早的城市,天津工业化起步早,发展快,由此带来的巨大的劳动力市场,使得体力劳动者为代表的外来人口不断涌入,促使了天津俗文化的兴盛发展。天津俗文化的精粹表现在文学艺术领域,如通俗小说、戏剧、曲艺、相声等;而其中也包括应予以摒弃的种种陈规旧习。

由于被迫开放导致外来文化涌入,天津文化中融入了许多洋文化元素。在教育和报业领域,天津“开风气之先”,引领了近代传播和教育新风。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将西方教育体制引入近代教育,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北洋大学的创立,以《大公报》为代表的众多报刊相继产生都是天津文化海纳百川的历史见证。此外,天津文化还孕育了一批具有现代思想和观念的文化精英、新思想的启蒙者与传播者,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古人曾用“千里鱼盐新泽国,二分烟月小扬州”形容天津,这是对天津雅文化的生动描述。天津曾有“问津园”、“西水庄”、“沽水堂”等著名的雅集之所,亦有“津门四大书法家”、“城南诗社”、“梦碧词社”等文艺先驱,更有李叔同、梁启超、刘鄂等声名显赫的历史人物,彰显着天津文化中“雅致”的趣味。

在谈到天津文化传承及传播时,刘教授认为尽管天津文化雅俗集汇、中外交融,但当今社会对于天津文化较为负面的刻板印象仍然存在。为更好地传播与开发天津文化,我们必须勇于当好传播者。首先,对天津文化的传播要有选择性,去粗存精,去俗存雅。对于天津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要大力挖掘和推广而对于落后观念和陈规陋习则应该进行批判和剔除。其次,对学习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天财学子而言,改变社会对天津文化的刻板印象是每一个人的责任。每个人都是文化的传播者,每个人都代表着天津的形象。再次,我们要努力了解和学习天津的优秀文化,进而对天津文化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促进天津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刘教授认为:“天津这个地方的文化,越发掘越多。发掘天津文化也是我们年轻一代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次讲座由我校泸州市城乡建设职工中等专业学校中文系主办。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系列活动的一部分,此次讲座在新学生中引起了很大反响,在讲座的提问部分,学生们积极发言,同刘教授进行交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奉献热情。

(文字:李思源;图片:王家皙;整理:王光宇)

关闭窗口

泸州市城乡建设职工中等专业学校网站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